一座城,若只是砖瓦堆砌的宅院,便难以成其为城。唯有那些风声雨影里留下的痕迹,才使它有了呼吸与灵魂。天津,便是这样一座城市。自开埠以来,西风东韵杂糅于此,码头的汽笛声与胡同的叫卖声并存。旧时的洋行、钱庄,与中式四合院、西洋小楼,交织成奇异的图景。那些斑驳的立柱与石雕,仿佛时间不慎打碎的镜片,散落在街巷,映照着百年间的风云起伏。
在这一堆斑斓的碎片中,有一处,常让人心头一震。它不喧嚣,却分明立在那里,像个历尽世事的老人,不声不响。那便是西开教堂。它立于滨江道一隅,旧名天主教西开总堂。当地人更习惯称它“老西开”。人流如潮,车马喧腾,而它却静静伫立,仿佛与这尘嚣隔了一层纱。
展开剩余71%西开教堂的诞生,可追溯至1916年,法国神父杜保禄主持修建。至今百余年,它的身姿并未屈服于风雨。2005年,它被列为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副其实是一部凝固的史书。若细细端详,它的平面呈“十”字形,暗合耶稣受难的十字架。三座圆顶高耸如立,表面覆着绿铜,经岁月侵蚀,愈发厚重沉稳。铜制十字架刺破天空,远远便能望见。它不仅是宗教的中心,更是天津最大的一座罗马式建筑。
夜色降临,灯光亮起,教堂的玻璃窗透出柔光。绿顶镀上金色的晕染,整座建筑忽而多了一分温情。仿佛从古老的经卷里跃出,又似一幅巨大的油画,立在暮色之中。游客常在此停步,举起相机,想留住那一瞬间的对比——耳边是商场的嘈杂,眼前却是横跨百年的庄严。于是,他们记住了这份反差,记住了这段奇异的美。
说到西开教堂的标记,必是那抹绿顶。白日里,它突兀却不刺眼;夜晚里,它闪着温润的光,成为人群中的灯塔。何况它近在滨江道旁,闹市不过数步,既可沉入烟火气,又能独自静立,这份“闹中取静”的姿态,倒颇有几分诗意。
然而,若与“天津之眼”、五大道相比,它的名声似乎逊色一些。因藏在支路之中,不少人甚至擦肩而过,不知身旁便是一段历史。但若有幸邂逅,尤其在灯火辉映的夜晚,便能理解为何有人称它是“天津最美的教堂”。它并不张扬,却自有一种“深闺之美”,只待有心人来探。
天津,是幽默相声的摇篮,是包子飘香的街巷,更是旧建筑的陈列馆。你是否曾在夜色下看见过那抹绿色圆顶?是否曾被这中西交融的光景触动?若未来有机会,不妨在滨江道闲步,于西开教堂前稍作停留,感受它沉默的诉说。
愿每一位行走在路上的人,都能在历史的余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愿你在这片古老与新生并存的土地上,收获温柔与希望。
发布于:山西省公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