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是个“沉默的器官”,肾癌早期往往没有异常症状,不会发出任何预警信号,等出现腰疼、血尿、摸到腹部肿块(经典肾癌三联征)时,肿瘤可能已进展到中晚期。
那么,在常规体检中,有没有办法捕捉肾癌的蛛丝马迹?吸烟、肥胖、高血压等对肾脏健康有何影响?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肾癌亚专业的副主任医师朱煜副教授给出了相关解读。
体检改变肾癌诊断模式:晚期肾癌的预警信号正在消失
肾癌发病率居泌尿系统肿瘤第2位,但随着健康体检的常态化使肾癌早期诊断率大幅提升,直接造成传统晚期标志——“腰痛、血尿、腹部包块”的三联征不足10%。随着体检的普及,如今近九成患者确诊时已无典型症状,完全依赖影像学检查发现病灶。
朱煜告诉记者,肾癌缺乏可靠的肿瘤标志物,且肾脏位置非常隐蔽,位于人体腹膜后区域,在脊柱和腰大肌前方,肾肿瘤早期静悄悄地生长,没有任何症状,当肿瘤长到大牵拉肾包膜或侵犯腰部肌肉神经才会出现疼痛、侵犯肾盂部分患者会出现血尿。
幸运的是,通过简单的超声检查就可以早期发现肾脏肿瘤,临床上绝大多数早期患者是例行体检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去医院检查身体偶然发现的,所以超声是最便捷的筛查方法,具有无创性、价格低、准确性高等优点,可以发现5毫米以上的肾脏肿瘤。当超声发现异常时,需进一步做肾脏增强CT或MRI检查确认,此外体检尿常规检查发现血尿(比较容易忽视的是镜下血尿),这往往也是一个预警信号。
现在,很多患者每年都例行体检,为何没有及时发现肾肿瘤?朱煜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肥胖人群越来越多,尤其是腹型肥胖,常规体检仰卧位经腹部超声需要前穿透腹腔脏器才能到达后腰部肾脏位置,腹壁脂肪、腹腔脏器、腹膜外和肾周脂肪层对超声波造成了很大的衰减,尤其是受脏器遮挡影响最大的位于肾上极、肾背侧的小肿瘤,检出率会大打折扣。对于这类人群,经腰部的超声就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肾脏本身就位于腰大肌前方,位于肾上极、肾背侧的肿瘤以及肥胖患者使用经腰部路径的增益效果更显著。朱煜建议:以下情况首选经腰部扫描,肥胖(BMI≥25)或腹壁脂肪厚者;疑似肾上极/背侧小肿瘤经腹部超声显示不清时,必须追加。
高危人群画像:肾癌的高风险信号
肾癌的发生分为遗传性和散发性两种形式。仅有3%~4%的肾癌是具有家族遗传性,发病年龄通常是20~40岁。最常见的遗传学肾癌是VHL(希佩尔-林道基因)综合征患者。朱煜特别提醒以下高危人群:如果家族中≥2人患肾癌/视网膜血管瘤/嗜铬细胞瘤、40岁前发病或双侧肾癌,建议做基因检测,如果有突变建议检出突变后每年最少1次腹部影像检查,防患于未然。
环境因素和遗传易感性相互作用,也可能提高肾癌的发病风险。朱煜提到,长期吸烟者,烟草中苯并芘、亚硝胺损伤肾小管DNA,尼古丁抑制细胞凋亡,吸烟会使肾癌风险增加2倍,且风险随吸烟量和时间增加而增加。戒烟可以降低风险,但戒烟者的风险仍高于从不吸烟者。此外,肥胖与肾癌发生密切相关,BMI>30者罹患肾癌的风险大大提高。高血压患者也是肾癌的高危人群,收缩压>160mmHg导致肾小球高压致细胞缺氧;糖尿病患者肾癌风险比非糖尿病人群高50%,糖尿病直接导致肾脏微血管病变和氧化应激,同时高血糖发生代谢紊乱释放各种炎症因子和促血管新生因子。而集齐了三件套(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的代谢综合征患者,被列为“肾外科医生最棘手组合”,朱煜提醒高脂低纤饮食人群注意,合理膳食,每日减少红肉、增加蔬果摄入、控制体重,可以有效降低罹患肾癌的风险。
此外,朱煜还特别指出,高危职业人群注意防护,避免不必要的职业暴露,印刷/焦炭工人、石油化工和干洗业从业者,减少石棉、镉、苯、芳香胺、三氯乙烯等有害化学物质接触,工作时注意防护措施,定期体检筛查。对于临床上需要长期使用解热镇痛药或有腹盆腔放疗史的患者,治疗期间和治疗后每年例行筛查。
朱煜特别提醒,肾癌是典型的“筛查敏感型肿瘤”,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超90%。高危人群的每年超声筛查成本不到百元,却可能挽回数十年的生命。
保护肾脏健康,除了定期体检之外,还可以从生活小习惯做起:均衡饮食、规律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类,限制加工食品、高脂肪高糖食物以及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坚持日常身体活动,减少坐的时间。
公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