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程萌萌 朱诗瑜)为深入挖掘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探索新老村民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7月19日,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老同舟・村兴共济”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教师吴静的带领下,前往西安栗峪口村开展调研。
这座充满活力的村庄,在乡村文明建设中展现出独特智慧——创新宣传载体,巧妙利用墙面、路面等公共空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乡风、孝老爱亲等理念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呈现,成为展现乡村文明新风尚的“亮丽窗口”。同时,栗峪口村依托关中忙罢艺术节,精心打造“画美乡村”“大地生态”等特色项目,在八号公路沿线及村内创作完成40余幅主题画报。这些充满艺术气息的作品,不仅为乡村注入了文化活力,更以艺术赋能的方式推动着乡村风貌的持续提升文化活力。
实践队员同“8号公路”路标合照 柯晓摄
鄠邑画报:传统艺术的现代传承
走进栗峪口村,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幅色彩明艳、主题鲜明的墙体画报。这些画报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村民的“精神粮仓”。从2021年起,栗峪口村联合西安美术学院发起“艺术唤醒乡村”计划,邀请专业团队驻村创作,将原本斑驳的墙面转化为传递乡风文明的载体。画报选题均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部分画面还融入了本地非遗元素,如户县农民画的构图风格。沿着“八号公路”一路前行,队员们发现这些画报的内容涵盖农耕文化、红色历史、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
展开剩余68%在村口的老墙面上,一幅幅笑脸图描绘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就如党支部书记王利军所言:“这些画可不是随便画的,他们既是靠自己双手辛勤劳作的农民,也是为村庄做贡献的大人物。”除此之外,还有妇联代表、老党员等各种人物。画中榜样的力量悄然发酵,被画进画报的村民成了大家学习的对象,更多村民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村集体的生活中,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队员们在村内走访时发现,许多墙绘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鄠邑画报的构图风格和色彩运用,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新乡土美学”。
关中忙罢艺术节画报作品 彭昊慈摄
关中忙罢艺术节画报作品 柯晓摄
墙上画报:乡村振兴的“可视化”表达
除了传统鄠邑画报风格的作品,栗峪口村的墙绘还涵盖了生态保护、乡风文明等多个主题,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队员们沿着村道逐一记录,发现这些画报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承载着乡村治理和思想宣传的功能。在村委会附近的墙面上,一幅幅生态主题的画报格外醒目,郁郁葱葱的秦岭山脉与清澈蜿蜒的河流相映成趣,村民劳作场景栩栩如生,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些画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村民的环保教育。无论是创业的新村民,还是世代扎根的老住户,都在用行动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这些画报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比单纯的政策宣讲更易于被村民接受,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老村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生态环境画报作品 程萌萌摄
生态环境画报作品 程萌萌摄
栗峪口村的斑斓墙面,既记录着乡土中国的沧桑巨变,也闪耀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智慧光芒。从闲置土地资源活化到文化IP运营,从单一产业到多元融合,栗峪口村以艺术为笔、以集体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了“文化赋能、集体共富”的生动注脚。实践队员们通过这次调研,不仅见证了艺术如何激活乡村文化基因,而且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了新老村民之间的紧密融合。未来,这支年轻的团队将继续深入乡村,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理论指导实践,为乡村振兴贡献独特的青春智慧。暮色渐染之际,调研也临近尾声,队员们漫步村道,夕阳为画报镀上一层温暖的金晖,画中老农的笑容质朴而灿烂。这抹金色,不仅映照着今日乡村的蓬勃生机,更预示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明天!
发布于:浙江省公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